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尚名流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2017-08-06 04:01:34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国内纸媒唱衰的今天

  要是有这些杂志就行了

  在中国,都说“纸媒已死”。能看的杂志是愈来愈少了。

  而这些杂志,要末是美图堆砌,只配零星文字的“花瓶”杂志,要末是独(不)辟(讲)蹊(人)径(话)的晦涩文章。

  基本已沦落成为朋友圈的拍照利器、装逼道具,在「kinfolk」杂志旁边配1杯拉花咖啡,在「Cereal」杂志上搁1束干花,在「monocle」杂志上架1副眼镜,骗个赞还是可以的。

  蝉爷今天要跟大家分享3本逼格靠真内涵而不是装出来的杂志。唉,要是国内的杂志也能做成这样,纸媒也就不会倒下了!

  ❶

  Kennedy Magazine

  ▼

  这是本被素人“侃大山”侃火的1本杂志。

  “BIANNUAL JOURNAL OF CURIOSITIES” 来自雅典的好奇心杂志。

  难以想象,杂志最初是由刚失业的摄影师Kris Konton创建起来的,为了表达创新的想法和采访成心思的人儿。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那末,Kennedy杂志是如何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的?

  “好奇心杂志”这个称号其实来源于Kris的博客名,而Kennedy杂志则作为博客的纸质显现。1年两期的杂志会带我们认识社会各领域中不为大众所认识的业界资深人物,如艺术家、导演、设计师、品牌创办人和DJ音乐人。

  采访DJ音乐制作人Andrew Weather

  ▼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采访音速青年乐队主唱Thurston Moore

  ▼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采访美国乐器家Laraaji

  ▼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乃至采访1群有趣的业余渔民

  ▼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在最新第6期的 Kennedy Magazine 中,他们远赴巴里的沙努尔沙滩,采访1群穿着奇装异服的渔民。

  奇怪的是他们其实不是当地的居民,而且只会在假期休息日前来捕鱼,想知道他们之间有着甚么有趣的故事,无妨定阅畅读。

  或许你会认为这算哪门子的“好奇心杂志”,还不是跟中国的「南方人物周刊」1个调调?

  但让人意外的是,Kris 把杂志的采访定调为“侃大山”式的交换,原生态的“raw flow of the conversation” ,让业余的撰稿人去采访,文章卸下华丽辞藻的包装下,为读者讲述具有烟火味的真故事。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在第3期中,杂志采访了1位巴黎书店 Comptoir De L’Image 的老板,采访人员其实不是专业记者,而是1位常常逛这家书店的老熟客。

  Kris 认为让素人去采访他们所酷爱的事情,显现出来的效果远比专业记者来的富有热忱和有趣。但恰恰这个缘由,大白话的行文却让1些出版社在文字翻译上有点手足无措。

  但 Kris 则坚持,这正是 Kennedy Magazine 的真个性与独特声调。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❷

  Collective quarterly

  ▼

  这本杂志里的故事,是Google也搜不着的。

  "A MAGAZINE ABOUT DISCOVERY" 是 「Collective quarterly」 杂志的定位,团队是1群很“会玩”的成员。他们谢绝Google得来的讯息,强调1直在路上,为读者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起初,Seth Putnam 与 Jesse Lenz是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他们因志趣相投在 Instagram 相互关注而认识。

  在数字媒体资讯轰炸的年代,“离经叛道”的他们却要逆时期而行,决心做1本纸质杂志。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我们尝试去做的就是以我们的视角,去显现1个地理位置的现在、过去与未来”

  「Collective quarterly」与单纯介绍自然风光杂志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多的是进行探索,以科幻片式的主题渲染,去感受大自然给人类留下风景遗产。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最好的故事是你Google不着的。”

  「Collective quarterly」的每趟新旅程都会约请艺术家和手艺人1同前往。

  同行的冒险家会用他们的勇气和气力,在挑战极限的进程让我们畏敬自然。

  而心灵手巧的艺术家们则用他们的创意和手艺,让我们感遭到当地潜伏的美好事物。

  他们会就地取材,以新眼光探索前所未见的事物,遭到当地的文化所感染启发以后进行创作,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衣服、家具等等。而全部创作的进程和其间产生的有趣故事都会撰写在杂志当中。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木雕艺术家 Greta de Parry 为记念旅程设计了不同形状的木勺。

  ▼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Whitney Phillips 把“Always go”的精神融入滑板的制作。

  ▼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在Marfa沙漠小镇上制造靴子。

  ▼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同时,「Collective quarterly」还会在官网发售艺术家们在旅途制作的作品,让读者能够亲手触摸到来自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灵感。

  ❸

  Beside

  ▼

  明明是本杂志,却把自己弄成了“大自然的搬运工”。

  「Beside」杂志隶属于加拿大 abitibi & co 公司,该公司设计并手工生产能够代代相传的独木舟及橡皮艇,旨在让更多人结伴到户外去,放下眼前的手机,感受远方的自然,减少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How do we keep the outdoors wild?”

  「Beside」杂志传递着公司对环境的保护理念,记录着来自生物学者、农民、冒险家和哲学家们在平常生活上对环境所作出贡献的故事与经历。

  在他们的帮助下,把“保护”这个概念抽丝剥茧地细分成各种让人深醒的话题,指引我们解答“如何保持户外的野性?”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翻开杂志,你可以感遭到社会上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儿正在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每份气力。

  环境保护作家 Emma Marris 为城市与原始自然的生态平衡签署环保宣言。牧场主 Dan O’Brien 在南达科他州大草原上40年来放牧的经历,身体力行地保护户外的野性。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保护环境不应当是1句空话。

  「Beside」不单单是1本杂志,还是1个媒体平台,致力发展北美户外爱好者团体。它发起了1个「Beside the road」计划,鼓励更多人走到户外去,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增进自然的可延续发展。

  一样是大自然的“搬运工”,「Beside」比咱天朝的「农夫山泉」走得更远。他联合 「The Watermark Project」,1个以保护水路遗产,搜集关于水的故事的慈善组织,许诺每销售1本杂志将会向该机构分拨1美元的捐助。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在「Beside」杂志的第2期中,讲述了专业滑雪选手 Tim Eddy 与艺术家妻子 Hannah Fuller 的故事。他们为了阔别城市的喧嚣,在塔霍湖附近搭建了1间木屋。

  他们希望能在消耗更少的能源、水源和物质的情况下,享受他们在城市与野外之间的平衡生活,并且获得更多的乐趣。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如果对「Beside」杂志举行的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在未来的8月可以参加他们联同法国 poissonblanc 公园举行的户外活动。说不定关于你们与大自然之间的有趣故事将会被记录在下1期的杂志当中呢。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杂志,那纸媒肯定不会倒!

  《Kennedy Magazine》、《Collective quarterly》、《Beside》这些代表着小众声音和气力的独立杂志,通过浏览它们的故事,我们大可以去延展生活的维度,拓宽视野和丰盈自己的内心。

  它们是全球速食浏览时期洪流中的1股清流,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记录着个人亲身经历,转达着素人生活乐趣,又能为社会公益尽自己气力的杂志,看见

  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看到远方,传递自己的社会价值。

  虽然国内总在唱衰纸媒,但蝉爷还也期待着有1天国内的杂志也能走进我们的视野,走进朋友圈的世界,重新感受浏览的纯洁。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