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考古专家披露邺城遗址发现的北朝舍利函详情

2017-06-20 22:17:11

  新华社石家庄5月21日电(记者范世辉)邺城考古专家近日公然表露,之前在邺城遗址发掘出的舍利函保存完全,发现可能用于盛放舍利的长颈玻璃小瓶和玛瑙珠、白玉髓环、玉髓珠等“宝贝”。初步研究,确认其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全的舍利函之1。

  据介绍,舍利函发现于邺城遗址核桃园1号基址,这里是北齐皇家佛寺大庄严寺佛塔的遗存。近方形的舍利函位于大庄严寺塔基基础中心夯土面2.3米的下方,舍利函的4角外侧分别摆放1个青釉小罐,南面偏东处还有1个较大的青釉罐,罐内置放各类珠饰。

  舍利函为青石质,略呈正方体,由函盖和函身两部份组成,长42.5-44厘米、宽36-38厘米。石函通体较为粗糙,未经打磨,有凿刻痕迹,函身上边沿4角刻有字迹。

  出土石函保存完好,其包括相对完全器物98件:有残余水银的长颈玻璃瓶;有圆形、椭圆形和棱锥形中部穿孔的玛瑙珠;有透明的白玉髓、乳白色圆形的玉髓珠和无色透明的水晶半球饰;还有虎魄珠、玻璃珠、铜簪等等。

  “舍利函内放置物品多与佛经中的7宝有关,而长颈玻璃小瓶可能属于舍利瓶,小瓶中所盛水银可以理解为舍利的替换物。”邺城考古队专家介绍,舍利函是佛教圣物,是盛放佛祖或高僧火化后尸骨的容器,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据了解,舍利函最早发现于2014年,发现后随即展开发掘,并拜托国家权威部门对发现的物品进行鉴定。直到近日,考古鉴定的有关情况才被详细表露。

  邺城考古队专家介绍,目前发现的与舍利埋藏遗址或遗物有关的北朝佛塔塔基中,有的石函虽未被盗掘,但石函与塔基营建之间的关系其实不明确。有的则因盗掘破坏,出土遗物寥寥,难以了解瘗埋与营建关系、瘗埋内涵等信息。大庄严寺塔基出土的舍利石函,不但反应了方形木塔基础部份建筑程序与埋藏礼仪之间的关系,其出土的遗物也是研究中国初期佛塔埋藏制度的珍贵资料。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