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健康

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圆满举办,多方共绘呼吸健康"中国方案"

2025-11-01 21:30:11

青岛2025年11月1日 /美通社/ -- 11月1日,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以下简称"大会")在青岛隆重举办。本届大会由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工信局、青岛市卫健委、青岛高新区管委、医师报、阿斯利康中国联合承办,以"全程管理护呼吸,健康中国启新程"为核心理念,以"政策引领、科学驱动、规范护航,引领肺健康照护航程"为目标,汇集全国近百位主席讲者,线下嘉宾900余位,共商呼吸诊疗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在呼吸疾病诊疗领域的落地注入强劲动能。

本届大会设立主会场及六个分会场,涵盖慢阻肺病心肺共管、嗜酸性粒细胞相关肺疾病、哮喘、肺癌、上皮科学、儿科呼吸等领域,推动呼吸诊疗"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产业创新"闭环发展,为呼吸健康事业迈向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线上致辞时表示:"呼吸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国持续推动慢性呼吸疾病‘早筛、早诊、早治'和分级诊疗、基层防治服务能力提升,慢阻肺病、哮喘等在内的呼吸慢病防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为人民群众呼吸健康筑起了新的防线。呼吸慢病的全程管理,也离不开医学的进步。近年来,生物制剂等创新成果逐渐走进临床,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了‘临床治愈'希望,丰富了呼吸疾病的全程管理方案。我十分期待,多方共同努力下,到2030年,我国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能够下降至10万分之8.1及以下,推动‘健康中国'愿景的全面实现。”

青岛市委副书记张惠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明确要求,生命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是‘康湾’建设的核心内容,呼吸产业是生命健康产业的关键细分赛道。呼吸产业大会暨呼吸周作为呼吸健康领域权威的学术和产业平台,在推动呼吸产业生态建设、提高行业影响力、促进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青岛愿成为呼吸健康人才和产业的集聚地,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全力服务专家学者智慧转化落地、企业项目开花结果,共同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守护全民呼吸健康做出新贡献。”

本届大会特别设置呼吸健康产业"创新市集",诸多呼吸健康生态圈创新企业应邀参展,开放式展示企业创新成果并与大会来宾展开深入交流,助推前沿成果向临床与产业实践转化,共同塑造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呼吸周影响力,为提升全民呼吸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作为本届大会承办方企业代表,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总经理林骁表示:"呼吸健康是牵动千家万户福祉的公共卫生要题,更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蓝图的重要一环。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呼吸周,正是一个汇聚多方智慧与力量、推动呼吸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关键共识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国呼吸领域的长期深耕者,我们始终以科学为引领,持续引进创新药物,并推动先进疗法广泛覆盖基层,惠及更多患者。与此同时,我们一如既往支持规范化诊疗理念落地生根,改善并重塑呼吸疾病患者的生命。期待通过这些扎实的努力,能够为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2030'愿景早日实现,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阿斯利康在青岛总投资超过7.5亿美金的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建筑主体已于今年4月竣工,预计2028年正式投产。作为阿斯利康在华全球生产供应基地之一,青岛基地计划建设成为智能化、产能大、品类全、可持续的"零碳工厂"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助力区域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该项目将构成阿斯利康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为更多患者带来优质呼吸领域创新药。

政策引领、科学驱动,守护慢阻肺病、重度哮喘患者呼吸健康

作为当前四大类慢性病之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共同对国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目前,我国20岁以上哮喘患者达到4570万[1],其中5%~10%为重度哮喘[2];慢阻肺病有近1亿患者[3],是我国第三大致死病因[4]。然而,我国公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检查率低,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和治疗经济负担。

大会主会场第一篇章"并肩共管,享愈全程",分享了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周年的阶段性成效回顾与经验启示。在政策引领下,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持续得到提升,通过上下联动、分级转诊等方式为基层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照护。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基层慢性病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强化用药保障,支持做好慢阻肺病等慢性病的基层药品配备工作。当前,基层慢阻肺病用药尚存在供给与规范诊疗目标脱节的痛点,部分基层药品配备有限,患者常面临"转诊后用药衔接难"的困境,亟待加强基层慢阻肺病用药保障,完善基层慢阻肺病"防-诊-治-管"闭环,让更多患者获益。

同时,该篇章探讨了慢阻肺病"心肺共管"议题。慢阻肺病的心肺风险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概念,主要包括了慢阻肺病患者发生严重呼吸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心肺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未满足的公共卫生需求。与会专家强调,要推进慢阻肺病心肺共管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地,及早识别和干预潜在的风险,更好地照护心肺共病患者。

大会主会场第二篇"靶向控炎,拓新求变"聚焦重度哮喘等气道炎症性疾病的精准靶向治疗,与会专家探讨了当前哮喘从"症状控制"迈向"临床治愈"的治疗理念变迁,以及对重度哮喘嗜酸性粒细胞(EOS)炎症的认知,并交流了精准治疗时代下重度哮喘规范化诊疗的新模式。研究显示,我国近80%的重度哮喘属于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5],嗜酸性粒细胞是治疗重度哮喘的重要靶点,患者外周血检测EOS≥0.15x109/L是临床专家考虑开启生物制剂治疗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特定治疗靶点的生物制剂逐渐应用,这也让许多重度哮喘患者看到了"临床治愈"的希望。

六大疾病领域深度解码,全程管理守护呼吸健康

六大分会场紧扣临床需求与学科前沿,众多专家针对不同呼吸疾病领域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主会场议题一脉相承,形成高密度的学术研讨矩阵。

慢阻肺病心肺共管分会场中,聚焦"心肺风险"最新科学证据解读,探讨"心肺共病"的协同管理从"理念"到"实践"的跃进,以及未来生物制剂在慢阻肺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嗜酸性粒细胞相关肺疾病分会场持续探索EOS在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生物制剂在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患者中的应用,及嗜酸粒细胞引发的其他肺疾病等话题。哮喘分会场探讨了哮喘的炎症机制及临床应用,"拟诊路径"在哮喘诊断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过长期规范治疗达到哮喘"临床治愈"等话题。在上皮科学分会场,与会专家共同追溯炎症源头——上皮细胞因子,探讨其在重度哮喘等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解析该领域生物制剂的临床突破,以及上下气道疾病一体化管理的新视角。肺癌分会场探讨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与破局之道,并通过规范诊疗实践的交流,为推动肺癌领域诊疗变革贡献智慧。儿科呼吸分会场,与会专家分享了我国儿童哮喘以及常见儿童呼吸道相关疾病管理的挑战与应对,探讨儿童呼吸疾病的标准化诊疗以及生物制剂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决策与应用,共同守护儿童呼吸健康。

《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的目标。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汇聚行业智慧,凝聚专业共识,为加速呼吸健康领域的创新成果持续走进临床造福患者增添助力,为增进全民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 2030"宏伟蓝图贡献力量。

[1] Halpin DMG, Decramer M, Celli BR, Mueller A, Metzdorf N, Tashkin DP. Effect of a single exacerbation on decline in lung function in COPD. Respir Med. 2017;128:85-91.

[2]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哮喘联盟.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0): 1759-1789.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1117-01120.

[3] 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DOI:10.1016/S0140-6736(18)30841-9.

[4] Huang K, Yang T, Xu J,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5] Zhang Q, Fu X, Wang C, et al.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nese C-BIOPRED asthma cohort. Clin Transl Med. 2022;12(2):e710. doi:10.1002/ctm2.710

 


本文RSS来源:美通社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