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纵观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 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2017-08-08 18:00:19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党的108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大刀阔斧,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当中。中国在走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政策的指引下,逐步首创出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纵观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 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纵观108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 首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1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神州大地铺展。
  1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开启征程。
  党的108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5位1体”整体布局和“4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良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7年6月的3晋大地,绿意更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广泛展开国土绿化行动,每人植几棵,每一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
  在稍早前的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南宁考察河道整治工作时指出,顺应自然、寻求天人合1,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守。
  具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份。党的108大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每赴各地考察调研,几近都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牢牢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2012年12月,习近平担负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就谆谆告诫。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2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1。
  “如果还是粗放发展,即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1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1种甚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说,“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乃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甚么情势?”
  在实现“两个1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途中,中华民族如何永续发展?中华文明能否再铸光辉?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社会发辗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期发展作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习近平主持起草的党的108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5位1体”整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雄伟目标。
  党的108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纳入1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是第1个。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久主题。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全球将向何处去?这是人类需要回答的问题。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良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这个重要论断,进1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4年后,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人与自然是1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终究会伤及人类本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108大明确提出的“5位1体”建设的重要1项,不但秉持了天人合1、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站在大历史、大文明层面,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进行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1科学论断,正是建立生态文明观、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干部大众仍清晰记得,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浙江7山1水两分田。在那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8年后,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发问时,进1步作出清晰全面论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1重要论述深入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迈向新境地。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1定要建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要牢牢掌控这样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就必须牢固建立生命共同体意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08届3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专门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1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根子在田,田的命根子在水,水的命根子在山,山的命根子在土,土的命根子在树。”
  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有进1步的扩大。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1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面积有近4亿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1.7%。虽然只增加了1个“草”字,却把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中,体现了深入的大生态观。
  生态文明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的整体观,逾越西方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吸引了全球眼光。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行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3年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球可延续发展提供重要鉴戒。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