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健康

对话健康中国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翁山耕:科技创新、人才筑基 擘画健康中国新图...

2025-11-12 19:30:12

北京2025年11月12日 /美通社/ --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亦是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为了更好地探讨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新华网推出高端访谈节目《对话健康中国》,立足国家战略高度,紧扣"健康优先"发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同时,通过汇聚政产学研医多方智慧,凝聚社会共识,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决策参考,助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彰显国家战略下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近年来,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战略支撑作用。十年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不仅重塑了诊疗模式,更催生了新质生产力从AI辅助诊断缩短诊疗时间,到5G远程手术突破地域限制,再到智慧医院优化服务流程……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医疗已进入"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当前,科技创新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正面临关键机遇与挑战。新华网特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翁山耕,就"科技创新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翁山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翁山耕

科技创新赋能"健康中国",人才创新筑牢发展根基

科技创新在守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工作者们不懈努力,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还致力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旨在为民众提供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建设为基石,在医疗科研领域书写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奋进篇章。

"离开临床的科研是无本之木,没有科研的临床是无源之水。"翁山耕道出了医院发展的核心理念。他表示,十年来,医院以患者需求为"指挥棒",在神经疑难罕见病、脑胶质瘤、乙型肝炎精准诊断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发现全球2%的神经遗传病新致病基因,建立国际领先的胶质瘤细胞系,创建乙肝精准诊断新方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范式,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将成果反哺临床实践,形成闭环创新链。

这些系统成果背后,离不开医院在学科建设与创新转化方面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机制。翁山耕表示,在学科建设上,医院实施"差异化布局":神经内外科强强联合成立医学中心,皮肤学科通过扩容升级跻身全国前列,在临床诊疗、科研创新等方面形成全国性影响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医工交叉的"创新裂变":通过与高校、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医院2020年以来转让专利54件,转化金额近千万元,2025年荣获"医学创新转化进取型医院"称号。

"人才是医院最核心的资产。"翁山耕强调,医院构建了"六层次人才、四层次团队、三类型引智"的立体化引才体系,从院士到青年博士实现全链条覆盖。在培养机制上,实施"卓越人才工程""中青年国际化培养计划"等专项,为青年人才配备导师和科研助理,设立临床研究专项基金,打造"脱产科研攻关期"等制度保障。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翁山耕描绘了新的蓝图:"未来医院将持续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双站"建设,打造医学科学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深化与顶尖机构合作,拓展合作交流渠道,促进科研人员依托医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优势,系统地深入开展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智慧医院"数智"领航开启医疗服务协同便捷新成效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场景的集成应用。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智慧医院建设已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翁山耕表示:"我们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融合、服务重构、管理赋能‘三驾马车'协同推进,最终实现患者、医生、医院三方共赢。"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医院进一步明确了整体规划思路。翁山耕强调,"数联体"信息基石的关键作用。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构建了内外互联的"数联体"模式:院内实现茶亭、滨海、奥体三院区一体化融合,统一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支撑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院外与近20家医联体单位对接,完成跨机构电子病历调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及双向转诊,形成区域医疗协同网络。

翁山耕介绍,基于此,医院全面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六级测评,推动全院业务无纸化进程,智慧医联体建设成果获评"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在特色应用场景方面,AI大模型的创新应用尤为突出。翁山耕介绍:"AI已深度融入诊疗全流程,既辅助医生提升诊疗决策效率,又通过病历内涵质控、医保合规监管推动管理革新,更让患者享受到智能导诊、预约挂号、报告解读、用药指导等全流程便捷服务。"此外,医院作为福建省首批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重构就医体验,通过线下打造"刷脸"全流程就医,线上提供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智能分诊及检查预约,并针对老年、孕产妇等特殊群体推出"上门护理"、线上专科咨询等特色服务;依托远程MDT会诊、远程查房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管理赋能层面,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成效显著。翁山耕表示,医院建立覆盖"院—科—组—个人"四级运营管理指标体系及决策支持平台,为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提供数据支撑;通过50余项核心业务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实现输血、药品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完成从"人工监督"到"系统智控"的转型;创新服务模式如"全院一张床"、虚拟病房、肿瘤日间诊疗,通过统筹调度全院资源,显著提升病床使用率与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智慧医院建设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临床需求为根、以患者体验为本的系统性变革。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联体'建设,拓展AI应用场景,让智慧医疗真正赋能每一位医生,更好地服务每一位患者。"翁山耕说。

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绘就服务转型新画卷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十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6周年的时代背景下,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与人文服务转型愈发凸显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医联体建设与人文服务价值导向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探索。

"医联体建设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的重要载体,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翁山耕表示,在推进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三步走"战略,一是注重建章立制,把医联体建设纳入医院发展战略,出台《医联体管理办法》《名医工作室建设规范》等文件,实现医联体建设全流程制度化;二是注重科学管理,根据建设规划和医联体建设需求,一院一策建设分类分型、智慧共享型医联体;三是注重考核评估,围绕医联体建设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并对派驻人员进行年底述职考核,助推项目建设深化,建设"联体联心、同向同向、共享共赢"式医联体。

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翁山耕列举了具体数据:"医院帮助福清市医院、安溪县中医院成功晋级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团队助力邵武市立医院获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评估优秀等级;医联体单位三、四级手术量明显提升,累计获批重点专科32个,获得市级以上科研项目75项,取得专利35项,发表高水平文章150余篇。医联体整体签约续签率达到99%。"这些成果印证了"联体、联心、同向、同行、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

在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医院同样高度重视人文服务价值的确立与践行。翁山耕表示,医院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自2023年开展"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以来,患者满意度稳步提升,"今年,医院特别策划"医患同行 医心为您"服务年活动,围绕优化流程提效率、强化沟通增信任、人文环境添温度、文化铸魂强根基等重点任务,推出30余项惠民便民举措,将医学人文关怀贯穿诊疗全流程,构建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体系。"

"从医联体建设到人文服务转型,我们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院从‘规模发展'向‘品质提升'跨越。"翁山耕总结道,"面向‘健康中国2030'中期目标,医院将继续深化医联体合作理念,同时将医学人文关怀融入医疗实践,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贴心、舒心、安心'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愿景。"


本文RSS来源:美通社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