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全力攻克资金与技术难题 土壤防治工作迷雾渐开

2017-04-05 09:50:41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最近几年来,土壤修复行业蓬勃发展,政策从无到有再到日臻完善,行业定单接连不断,可谓风头正盛。但是,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和市场不断成熟,资金和技术困难犹如两座大山,使得土壤修复行业发展遭受曲折。

全力攻克资金与技术难题 土壤防治工作迷雾渐开

全力攻克资金与技术困难 土壤防治工作迷雾渐开
  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能看得见,土地污染却难以发现端倪。近几年来,土壤污染引发的环境健康事件多发,这也为公众敲响了警钟,政策和市场的转向都开始“偏爱”土壤修复,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已在我国各省市大面积铺开。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10条”),对构建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提供了指点,成了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随后,国家陆续颁布相干法规条例,积极组织推动“土10条”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也1直在进行当中。在地方立法上,2017年,北京、浙江、湖南、安徽等多地发布了本省的土壤防治条例。由此土壤修复产业掀起新1轮治理热潮。数据显示,2016年土壤修复定单金额62.85亿,2017年仍将延续星火燎原之势。
  政策推动的土壤修复行业前景很好,但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土壤污染防治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缺长效机制,目前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模式,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如何破解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瓶颈?是困在环保工作者们眼前最大的困难。
  环境保护部环境计划院研究员王夏晖认为,目前虽然中央财政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资金范围和使用范围都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和来源不稳定,1直是困扰土壤污染防治的1个“短板”。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工作经验,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建议,鉴戒美国《超级基金法》及其他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全覆盖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
  他表示,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作为政府性基金,可分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和污染场地修复基金两类;同时结合国家“土10条”的政策要求,优先保障土壤污染防控的具体指标,基金管理可拜托专业的资金管理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在延续推动。据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付莎处长介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明确,我国将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立足通过量种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筹集问题。
  行业想要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技术。除资金短板,技术也是土壤防治工作中的另外一大短板。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少经济有效的产业化成熟经验,致使污染场地修复达不到预期效果。
  另外,我国相当1部份修复技术与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国内企业通常采取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模式来发展土壤修复技术,但由于国内的土壤类型、条件、污染程度及特性与国外均有较大差异,常常致使引进的国外先进修复技术装备出现“水土不服”。
  如何解决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短板?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表示可从3方面入手:第1、国家应在政策层面加大引导与支持土壤修复产学研1体化平台的建设;第2,国家应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帮助国内有潜力的修复企业扩大范围、强化实力;第3、进1步支持土壤修复产业并购投资,培养土壤修复行业龙头企业。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土壤修复作为1个新兴行业,必须不断投入资金、创新升级技术。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修复行业前景广阔。未来,以大资金、全领域、全技术、全方位布局为特点的企业势必崭露头角。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