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校方

中國服裝企業的發展歷程

2019-01-30 15:12:09
中國服裝企業的發展歷程

上個世紀的前半段,是個風云幻變的年代."軍閥來來去去,馬蹄后飛沙走石,跟著他們自己的官員,政府,法律,跌跌絆絆趕上去的時裝,也同樣地千變萬化."張愛玲如是說.


上個世紀的前半段,是個風云幻變的年代."軍閥來來去去,馬蹄后飛沙走石,跟著他們自己的官員,政府,法律,跌跌絆絆趕上去的時裝,也同樣地千變萬化."張愛玲如是說.
那時候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雖然不像如今的五彩斑斕,繁雜多樣,但是仍然是服裝史上不可以抹去的.民族資本紡織工業的興起,中國自制的縫紉機生產成功,百年老店的經營理念等等都為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不斷侵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出現的.一方面,近代紡織品市場的發展,為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辦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西方近代紡織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對一些買辦、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場主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從而促成了民族資本紡織工業的興起,榮氏家族企業,就是一個典型.
近代紡織企業采用大機器生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代表著社會生產力的新發展,引起了生產變革和社會變革.不論是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還是商辦企業都是以商品生產,追求利潤為目的,因此都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近代紡織業引進西方紡織技術,開拓紡織生產的過程,也是一次訓練和培養紡織工人和技術力量的過程.這期間,中國紡織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整體發展是不平衡的:優先,四分之三以上分布在上海、天津、青島等少數沿海大城市,而四川、貴州、云南等13個省份的生產能力都很小.第二,外資比例大,原材料控制在外國人手中,機器設備都依賴外國.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紡織工業幾乎全被日本占領,遭受巨大破壞.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國政府接管了日本在華的69個紡織廠,組成了名為國營實為官僚資本主義的壟斷企業"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簡稱"中紡公司"),總部設在上海,下設天津、沈陽、青島三個分公司.
中紡公司在當時中國紡織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技術也處于先進地位.其吸收日資工廠管理的優點,去粗取精,匯編整理出版了紡織操作標準方法、紡織工藝規范等技術文件,開辦技術訓練班培訓各級技術骨干和技術工人.經過幾年的努力,把分屬于幾個日資集團的繁復管理系統整頓成為集中統一的管理體系,達到了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較高水平,也為后來轉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準備了技術、干部和組織的條件.
中國的縫紉機產業是從維修開始的.蘇州申晶縫紉機號開始經營、修理、裝配縫紉機,一些外國的機器廠家也開始在國內開通辦事處,國內外貿易帶動了縫紉機使用技術、維修技術的傳授和推廣,從而開始了維修到仿制的中國縫紉機工業的優先步.
"協昌縫衣機器公司"試制成功25K-55型草帽縫紉機,商標定名為"紅獅牌".由此,中國優先架國產縫紉機誕生,并先后生產了近二百臺投放市場.1928年,上海龍華人計國楨、洗冠生(冠生園老板)、鄭宗潮(云飛汽車公司經理)、陸晉生(江南造船廠工程師)、陸永清(兵工廠工程師)等開設勝美縫紉機廠,生產試制成功了我國優先臺家用縫紉機,成為我國家用縫紉機工業的起點.
飛人機械公司成立,原來經營襪機、襪針、絲光紗線等商品.月產縫紉機40臺,新"飛人牌"縫紉機商標批準注冊,從此風靡全國.
中國的服裝機械全部停留在縫紉機的維修、仿制和小批量生產的萌芽階段.包括協昌縫紉機公司、惠工鐵工廠,新記縫紉機廠等,這些工廠大都只制造鑄鐵零件,其他零配件多為日本或美國進口進行組裝.據不完全統計,國縫紉機工業從業人員僅500人,年產家用縫紉機僅4000架次.
瑞蚨祥、謙祥益等聞名于世的百年布店,在大浪淘沙之后成就百年基業,憑得不光是老板的膽識,更重要的還應該是管理的策略.塑造品牌意識、嚴謹管理這些在如今都是各大企業發展重中之重的金點子在當時就已經被這些百年老店所運用.
拿謙祥益來說,"沒有謙祥益的布不出嫁""謙祥益的房子——內外強(墻)",這些俗語都是用來形容這個百年老品牌的.和氣致祥,誠信待客,就是謙祥益的店風,也是謙祥益經營之道的精髓,百年長盛不衰的秘訣.當時漢口人還有個歇后語:謙祥益的招牌——一言堂."一言堂",是指無須討價還價,不分親疏平等待人.
在當時謙祥益的招牌品牌是寶藍官布、寶藍竹布、寶藍洋布統稱三寶布或三藍布.謙祥益看準市場特點,正確定位,使該店在波譎云詭的市場競爭中集中力量,狠下功夫,主攻市民需求量大的"三寶藍布".穿厭了土布的老百姓,把這些平整光鮮的三寶布,統統叫做"洋布"."謙祥益的房子——內外強(墻)"這句歇后語,一是說它的服務質量強,二是指它的布匹質量強.
謙祥益的當家品牌"三寶藍布"經染整碾平后,必有專人檢查質量,凡色澤不勻、略有斑點均為次布,分等級打折處理.優質優價,次質次價,決不以次充優,因此贏得顧客的信賴,譽滿當地.武漢夏季酷熱,夏布銷量很大.謙祥益的夏布確保質量,從不使假摻雜,言不二價,薄利多銷.對所有布匹不亂漲價,尺碼亦做到準確量足.店內貨源充足、花色品種齊全、質量地道.謙祥益當時的進貨成本較市內批發價格低8%,故綢緞布料的零售價一般都略低于市場價.俗話說得好:"人硬不如貨硬",上乘的布匹質量才能在同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謙祥益面對洋貨和外資企業的壓迫,不但沒有被壓垮,還把布匹生意做到東洋.
在企業管理上,謙祥益有一套成文店規.他們提出并遵循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經營管理理念,是他們發達起來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謙祥益以管理取勝,當時制定的店規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仍然是一份上好的管理規章,事無巨細,可操作性極強,對于現今的企業管理也有借鑒意義.
人位既多,支使須照日期.若隨便支銷,司帳者不勝其繁.議每月一次,初二日開支.司帳者照議將同人束金全數支出,按月使用,不準長支掛借.若有柜上用物,必須著專人經手至樞房隨時寫帳,不準隨便著人經手.伙友親朋,與柜上務往來者,不準賒帳、擔保、浮借銀錢.如有擅借擔保,歸本人償還自理.如有親友買貨,不準自己經手……從這些老店的發展歷史來看,品牌管理是成就百年基業的單獨出路.它們也為日后中國服裝企業的發展做了優秀的榜樣. 1950-1978年,從國家發展歷史進程上講,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代.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間經歷土地改革、"大躍進"、"反右傾"、等運動,國家發展跌宕.
同時在這個年代,由于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物資匱乏,紡織產業的首要目標就是盡快解決我國廣大城鄉人民的穿衣問題.為此,黨中央提出依靠農業提供的天然紡織原材料,重點發展棉紡織業,同時兼顧毛、麻、絲紡織,針織以及化纖工業紡織發展戰略方針.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成為一個品種豐富、工業門類齊全的產業.這一階段的紡織產業屬于典型的自給自足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很少,用以換取一定的外匯以進口國民經濟所需的其他必要物資.
對于紡織服裝業的主管部門而言,其變遷是這樣的:國家設立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成為組成部門,原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的工作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工業部負責;紡織部與優先輕工業部、第二輕工業部合并為輕工業部,紡織部從輕工業部分出;撤銷紡織工業部,成立中國紡織總會,為直屬事業單位;中國紡織總會改組成國家紡織工業局,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國家紡織工業局撤銷,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成立.
建國后的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主要是管理國營的紡織工業企業,在當時的大行政區設立紡織工業局,對企業實行"以部為主,與地方雙重領導"的管理模式.蔣光鼐、錢之光、吳文英曾歷任紡織部部長;榮毅仁曾任紡織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紡織工業的國營經濟成分,主要是通過接管官僚資本主義紡織工業企業并對其加以社會主義改造后形成的,當時紗錠占全國棉紡紗錠總數的36%;而民族資本主義紡織工業所占比重較大,在全國棉紡紗錠中占到60%的比重;手工紡織工業企業單位數量雖然占一律優勢,但總的生產規模都不大,在紡織生產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建國后,中國紡織工業的原料是以棉花為原料的天然纖維,且棉花產量長期徘徊在年產4000萬擔的水平上.
國家建設進入"一五"時期后,重心在重工業建設方面,而這個時期中國的物資短缺現象亦非常突出,國家因此實行了"統銷統購"政策,中國進入"票證年代".
在三年災害時期,中國國民經濟大幅下滑,糧食危機降臨.全國的糧、棉、油擁有量分別下降了29.7%、38.5%和56.1%,因此,中國不得不進口糧食.進口糧食需要外匯,當時能夠換回外匯的商品除了煤炭之外,主要就是棉花,于是國家就縮減棉布的供應,在當時棉花可謂扮演了"救萬民于水火"的角色.
經濟的蕭條使得紡織工業發展放緩,全國各行業很多工廠都關停了.全國關停倒閉的工廠數達到4.4萬個.其中,與紡織行業相關的化工企業減少42%,機械企業減少31%.
進入60年代后,國民經濟開始恢復,國家開始規劃"三五"計劃,一個名為"吃穿用計劃"被提了出來,"穿"指的就是紡織品.遺憾的是,由于受國際局勢的影響,這個計劃最終流產,國家轉而進入到"三線建設"(指把沿海一些重要的工業企業向西部和西北地區遷出)階段.好在三線建設成果十分顯著,在輕紡工業方面,造紙、縫紉機、皮革制品、棉紡織、毛紡織、絲綢、印染、針織、化纖、紡織機械等生產企業在西部全面鋪開.其中,新建5萬錠以上的棉紡織廠有7個,大中型維尼綸廠有5個.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為能夠穿上一件新衣服而煞費心思,"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因此,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由于受多方面原因影響,國內的服裝業發展也頗為艱難,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打上諸多的政治烙印.
50年代,旗袍、西裝不再是社交場合的必需,中山裝、列寧服成為了新寵.50年代末,前蘇聯某領導人到中國訪問,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號召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中國的欣欣向榮.一時間,布拉吉成為時尚.
工裝背帶褲是50年代的另一新時尚.因為建國后,翻身做主人的中國人民都需要參加勞動,建設新中國,這就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與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了最實際的流行色.
在50年代后期,社會上興起了"四大件"的說法,包括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和手表.跟服裝密切相關的縫紉機在那個年代成為家庭擁有的"奢侈品".
因此,縫制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行業經歷了改組、改造階段,公私合營、兼并合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業:如上海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20世紀50年代末,輕工行業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通用化、標準化,統一了設計圖紙,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縫紉機生產企業不斷增多,并根據需要開發了葵扇、醫療手術、羽毛球、自行車輪胎和簾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縫紉機.截至1980年,全國共有縫紉機生產企業56家,分布在22個省市.
60年代的中國,政治運動使服裝款式逐漸一致、色彩也逐漸單一,且不分男女,相同的裝扮,給人枯燥乏味之感.由于中蘇關系在此時急轉直下,因此布拉吉、列寧裝被認為是"修正",一時間消失得了無蹤跡,軍裝又成為人們的喜歡,中國進入了藍灰綠的無彩色服裝時代.不過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穿海魂衫是60年代的另類時尚.特別是60年代中期,年輕人和孩子們幾乎都穿海魂衫,藍白間隔的橫條紋隨處可見.
受十年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期的服裝風潮依然延續了60年代末的綠軍裝,這種軍裝時尚一直持續到結束.
隨著文革的結束,西方的一些時尚理念和服裝開始傳入中國,與國內服飾的發展交織在一起.思想禁錮解除了,人們的審美思維也隨著花襯衫、卡其喇叭褲的興起,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國人的服飾世界頓時五彩斑斕起來,此時的"花里胡哨"不再被當作"奇裝異服".女孩子們脫去了暗淡灰色的外衣,換上了色彩鮮艷的編織毛衣.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的時候,一種名為"的確良"的料子流行了起來.這是紡織部曾經主持開發化學纖維的成果之一.由于當時中國合成纖維的技術問題始終解決不了,只能用滌綸布制成衣褲,其布料被稱為"的確良",盡管這種面料很不透氣,但是看上去挺挺括、滑爽、不皺,耐穿易干,在當時幾乎一衣難求.
不過從那時起,中國服飾產業如旭日噴薄,其發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特別是在往后的30年中,中國成為世界上大的紡織服裝制造國家. 改革開放的春雷在中國大地擂響.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的春天也隨之到來.
一個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皮爾·卡丹先生來到中國,一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的服裝表演像一枚重型炮彈一樣,炸開了中國人對服裝認識的另一扇門.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的一些服裝工廠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雖然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亦或是設計力量還都非常薄弱,但一些日后如日中天的大品牌們——雅戈爾、杉杉、利郎、七匹狼等等正是源自于這些服裝工廠.
760萬上山下鄉的知青大軍潮水般地返回到他們當年出發的城市.中共中央、迅速批轉了優先個有關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各地可根據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后,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
緊跟這一信號,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那時稱鄞縣)石鎮成立了一家青春服飾廠.說是工廠,其實只是一個蝸居于戲臺地下室的原始小作坊,幾臺家用縫紉機是用2萬元知青安置費買的,尺子、剪刀、凳子是職工自帶的,主要為別的廠加工背心、短褲、袖套之類.
"我是自己帶著剪刀、板凳、縫紉機和1000元資金進廠的.那時條件跟現在沒法比,人家在頭頂上跳舞唱戲,我們在下面加工衣服.地下室不通風,熱的時候我們就把硬紙殼放到縫紉機車輪上取風.那個年代當工人是十分榮耀的事情,大家都爭先恐后進廠,沒有人覺得條件艱苦."雅戈爾襯衫廠技術部經理徐亞芬回憶著當時的情形.
不錯,它就是雅戈爾,這個日后鼎鼎大名的中國服裝品牌正是脫胎于這個"青春服裝廠",而其品牌Youngor也源于英文younger(更年輕的).
幾乎是在同時,一個叫洪肇明的福建晉江農民,在他生日那一天,拆下兩扇門板,用來當作服裝加工的裁床,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如今,這個叫做勁霸的男裝品牌已經把品牌價值做到了將近150億元.
接下來,同樣是在晉江,林聰穎拿著自己做生意賺的一點辛苦錢,再加上從親戚那里借來的18000元,一共靠著72000元的原始資金,向鎮政府租了500平方米的場地,買了幾臺二手鎖邊機和裁床,縫紉機、剪刀、凳子全由工人自己帶.林聰穎又到附近的城鎮請來老裁縫,在對工人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培訓后,這就是日后被稱為"西褲專家"的九牧王前身.
不僅是男裝品牌,這個時期,有一批女裝品牌也開始萌芽并嶄露頭角——淑女屋、瑪絲菲爾、江南布衣、白領、歌力思均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而它們都無一例外的是當下具備知名度的領軍品牌.
湖北武漢市率先在全國采取免除稅收、管理費等政策,吸引商戶到漢正街經營小商品;并突破國營商業批發體制,允許個體經濟從事批發業務.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充分肯定了漢正街發展小商品市場的經濟模式.同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則明確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旺盛的市場需求和政策的轉向,催生了一個由賣方市場主導的商業時代,之前的"投機倒把"者成了市場經濟的先行者.80年代,當時被稱為"倒爺"的人成為市場經濟初期激活服裝商業的主力軍.以他們所販賣服裝為主體的服裝經營集散場所,就是現在專業市場的雛形.
首先,在中國南方的虎門,一個叫富民服飾城的大廈拔地而起.在投建之初,富民曾耗資7000萬元,這在當時著實是個不小的數字,但開業優先年就實現了成交額10億元.并且,短短3年后,在年底盤算時,這個數字已高達15億元.直至今日,富民一直處于虎門服裝專業市場的領頭羊位置,更是虎門服裝發展的晴雨表.
2个月宝宝感冒小妙招
风疹块不能吃什么
维生素D滴剂怎么服用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