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浙沪初试新高考 优势不小 问题也不少

2017-08-22 09:00:37
原标题:优势不小 问题也很多

在全家经历了史上最纠结的时刻以后,考生黎羽决定复读了。成绩不错的她高考发挥不怎样,只考了597分。这对她来讲是个不上不下的分数,离985目标校尚有差距,能去的又让她心有不甘,自主招生也没能救得了她。“我还是复读吧,毕竟经历了这1遭对高考的套路熟习了很多”,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不知道从甚么时候开始,“套路”对无数的高考学子来讲已变得愈来愈重要。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是“规则”。不再是过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1心专读圣贤书。新的高考时期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如何用好新高考的规则是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另外一种考验。

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排头兵——浙江和上海的首届毕业生纷纭走上工作岗位。这1届学生从进入高中阶段开始采取的就是新高考的教育模式,作为新高考的第1届毕业生,他们走过的路遭到了全国的关注。

“总的来讲,在新高考改革的第1年,浙沪两地的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改革的目的基本都到达了,但也能看到1些改革当中的问题。”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说。

有选择、有自由 改革“1考定毕生”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主要侧重点在于实行“3+3”科目组合,取消文理分科和批次录取,将学考成绩纳入高考等。其目的在于扩大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增加高考录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洪文看来,浙江和上海的新高考基本完成了改革预定的目标,为后续改革的继续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次高考改革中,浙江采取的是7科选3科,上海采取的是6科选3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考生们具有了更多选择自由。“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科目,这确切是1个巨大的进步。”洪文强调。

他介绍,与选考自由相对应的就是学校开始实行走班制,学生具有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从理论上说,这让更有效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3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总计4门,最大程度地下降了传统高考“1考定毕生”的风险。

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1考定毕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点的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取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不但是在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做了改革,在志愿填报方面,今年浙沪两地取消录取批次和基于专业填报志愿的模式扩大了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权,也有助于学生更加精准地找到契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提升了进入理想高校的机会。”

走班制 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虽然浙沪两地的新高考获得了1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新高考实行的进程中,依然存在1些问题。这1观点,在最近举行的教育界研讨会上被专家们反复提及。其中,最使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进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没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欲望选择本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这1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取。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行意见》,高中教学方式的变化成为焦点。这其中就有走班制。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洪文告知科技日报记者,根据他们的调研,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到达了35种组合,但大部份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唯一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乃至更少。

与此同时,大范围的走班制度也要求学校有更高、更复杂的管理能力,这对学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洪文说,有些学校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采取了课程捆绑的模式,限定了课程组合的数量和内容,学生的选择权没法得到有效落实。

选考制 听上去很美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进程中一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动身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善于甚么,你对甚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善,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

“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考试科目的时候,重点放在了哪一个组合可以取得高分上,根本不斟酌本身的兴趣特长和个人发展计划,这与选考制度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洪文说。

根据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终究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材培养”,洪文强调。

说好的减负和独立 都不容易实现

新高考改革的1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中大教育是在江浙地区排名前列的高考培训机构,与众多重点中学有课程合作,对学生的课程负担,他们有详细的调查和了解。陈学崇说,对大部份学生来讲,本来只需要在高3进行高强度的温习准备,现在这类状态将贯穿全部高中3年。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计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就现有情况来看,浙沪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与生涯计划教育存在脱节现象。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依然处于茫然状态,缺少对高校和专业的认识,乃至出现高考646分的考生填报独立学院的失误。

虽然还存在很多缺憾,但不论是洪文还是陈学崇,他们对新高考仍充满信心。陈学崇表示,浙沪新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符合我们国家教育发展方向的。作为高考改革的先锋,浙江和上海两地在新高考中出现种种问题也是正常现象。这其中既有高考改革制度本身仍不完善的因素,也有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的缘由。

对下1步改革的推动,洪文表示,业内有过许多研讨,但1切都有待改革实践的检验。他建议,要重点关注有效提升中学的师生比例和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建设,保证走班制的顺利实行;还要真正落实中学生的生涯计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加强选考和志愿填报的针对性。与之同步的是有效调剂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力求选科与专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尽量减少学生选考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记者 李艳)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