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蛟龙"号在印度洋新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与黑暗生态系统

2017-05-08 13:02:50

  新华社3亚4月6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部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9”船5日傍晚抵达3亚凤凰岛码头,宣布用时59天的中国大洋38航次第1航段任务顺利结束。此航段期间,“蛟龙”号11次深潜西北印度洋,成功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

  首次载人深潜西北印度洋 27处海底“黑烟囱”与黑暗生态系统成功发现

  “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实行载人下潜科学考察,在国际上也是头1回。”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说,本航段在这1海域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4个热液区首次实行载人深潜调查,成功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

  “黑烟囱”为热液喷口,它的名字源自其喷涌而出的含有高浓度矿物的黑烟。

  与此同时,科学家收集到了岩石、硫化物、含金属沉积物、底层水、热液流体等全套样品,展开了近底高分辨率测深侧扫作业,丈量了温度、溶解氧等物理化学环境参数,取得大量高清摄像和照相资料,肯定了海底热液活动的精确位置、特点与范围。

  韩喜球说,所获调查成果为深入展开热液区岩浆作用及其演变、沉积作用、构造作用、热液羽状流的结构、热液作用与演变、硫化物成矿作用、硫化物质源和微生物基因资源潜力、生物连通性及地理区系等方面的研究抢得了先机,为相干科学研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础。

  深潜职业化人材队伍建设全面展开 “蛟龙”号向业务化运行迈出坚实步伐

  随着3月19日实习潜航员赵晟娅完成“蛟龙”号第131潜次主驾驶任务,我国第2批6名实习潜航员首轮独立主驾驶“蛟龙”号深海作业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本航段实习潜水器副总指挥和实习水面支持系统副总指挥首次独立完成了潜水器布放回收和水下作业的全部指挥任务。

  “潜航员和技术保障人员能力实现突破,‘蛟龙’号实验性利用向业务化运行迈出了坚实的1步。”本航段总指挥于洪军说。

  据介绍,本航段共完成9人次的水面支持系统实习副总指挥训练,3人次的潜水器本体实习副总指挥训练,6人次的下潜作业部门长训练,3人次潜水器准备部门长训练,6人次A型架新操作手训练,10余人次其他部门长实习岗位训练,职业化人材队伍建设全面展开。

  “蛟龙”号科学利用优势凸显 仍有必要加快技术升级

  “蛟龙”号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复杂地形环境的热液区展开下潜作业,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地质、热液流体样品,取得高质量的视频、照片,充分体现和发挥了“蛟龙”号灵活机动、高精肯定位的技术优势。

  “‘蛟龙’号整体技术状态稳定、各系统装备性能可靠,美满完成作业目标任务,再次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深海复杂环境下独有的技术优势。”于洪军说。

  不过,他同时表示,“蛟龙”号从研制成功到目前的实验性利用历经10多年,随着世界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及科学利用的迫切需求,有必要加快对“蛟龙”号的技术升级,使其继续保持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深海前沿科学调查需求。

  今年2月6日从青岛起航的大洋38航次,共分3个航段,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展开大洋资源与深海前沿科学调查。“向阳红09”船在3亚进行短暂的人员轮换和物质补给后,将于4月9日赴中国南海履行第2航段调查任务。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