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电商立法回应四大热点(聚焦电子商务立法(上))

2017-03-15 14:07:08

  “1025”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5年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市场范围跃居世界第1、就业人数达2690万人……这些数字是当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飞速发展的证明。如今,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达了7%,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蛮横生长”的许多问题也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

  最近几年来,许多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希望加快电子商务立法。在前不久召开的第10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05次会议上,电子商务法草案正式被提请审议。

  此次电子商务法立法着手解决大量过去未处理过的困难:微商、网约车等新兴业态的法律地位如何界定,消费者碰到赝品怎样在网上维权,平台上的卖家遭受歹意差评如何应对……此次立法中的热门,与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息息相干。

  网约车、微商算不算电子商务?

  最近几年来,各种互联网新兴业态不断出现,其中哪些要纳入这部法律规范的范畴?这是电子商务法立法中遭到较多关注的问题。

  电子商务法调剂对象和范围的肯定,直接关系到增进发展、规范秩序、保障权益的立法目标能否实现,同时还要斟酌我国电子商务实际、与国际接轨、与国内其他法律法规相衔接等因素。

  草案将电子商务定义为“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商品交易或服务交易的经营活动”。同时草案也明确,法律、行政法规对商品交易或服务交易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触及金融类产品和服务、利用信息网络播放音视频节目和网络出版等内容方面的服务,不适用该法。

  “对甚么叫电子商务,目前对有形的商品交易的认识比较1致,分歧主要集中在无形的服务交易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表示,当下舆论关注度较高的网约车服务应当被纳入到电子商务的范围以内,同理的还有在线租房、在线旅游等网络服务。

  在此次电子商务法草案的讨论中,许多人也提出: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微商是不是属于电子商务?专家们普遍表示,微商的确利用网络进行了商品交易,因此判断的关键要落脚到如何理解草案中规定的“经营活动”。许多专家认为应当从连续性、反复性、延续性的角度对其加以衡量,从而排除个人偶尔利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进行商品交易的行动。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认为,当线下的经营活动搬到了线上时,以往熟习的判断标准就难以完全套用到新兴的业态上,因此需要重新确立时间的标准与范围的标准进行判断。

  开网店要不要工商登记和纳税?

  电商需不需要做工商登记?需不需要纳税?这是此次立法中关涉到大量商家切身利益的问题,也因此遭到极大关注。

  此次草案规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但是,依法不必获得许可的以个人技能提供劳务、家庭手工业、农产品自产自销和依照法律法规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的除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与此同时,草案也规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应当依法实行纳税义务,并有依照专门税收法律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利。

  “起草进程中,对自然人工商登记问题有不同意见,经过反复沟通调和,各方面均认同工商登记是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法定义务。”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祖善在向常委会作草案说明时表示,同时斟酌到我国国情和电子商务发展实际,为有益于增进就业,可以对部份符合条件的小范围经营者免予登记。

  “对待线上与线下的经营活动应当公平、1致。”薛军认为,任何组织或个人当其行动符合经营行动的特点时,其身份也就自然转化成了经营者——这1点其实不会由于其经营活动产生在线上或线下而有所区分。因此,要求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办理工商登记并不是是特别的管制措施,而仅仅是其作为经营者需要实行的基本义务。

  个人信息怎样才能不再“裸奔”?

  你在网上购物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正在被商家暗中搜集?你是不是常常由于稀里糊涂收到的短信、接到的电话不堪其扰?最近几年由个人信息泄漏致使的案件频发,个人信息的“裸奔”现象也因此被纳入到此次立法的视野以内。

  草案规定了对电子商务数据信息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鼓励数据信息交换同享,保障数据信息的依法有序活动和公道利用。同时草案也强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搜集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守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事前向用户昭示信息搜集、处理和利用的规则,并征得用户的同意。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不得以谢绝为用户提供服务为由逼迫用户同意其搜集、处理、利用个人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虹教授认为,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1部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此次电子商务法草案的1个重要贡献就体现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上。

  “企业是泄漏公民个人信息的重灾区,问题虽出现在少数工作人员身上,但根子在于制度不完善。”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的分组审议中,韩晓武委员认为,草案单辟1节专门对电子商务数据信息作出规定,可见对这1问题的重视。但韩晓武也认为还应进1步完善,特别是在公民个人信息遭到侵害后的维权、起诉、索赔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上,应当有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网上投诉无门的问题怎样解决?

  不光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经常常会遇到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烦心事,事实上大量在电商平台的开门做生意的卖家,也在遭受诸如职业差评师之类的问题时投诉无门。

  除消费者以外,此次电子商务法草案对电子经营主体辨别了1般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电子商务第3方平台,重点规范第3方平台这类新型电子商务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草案在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方面,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知识产权保护、平台责任、不正当竞争行动的制止、信誉评价规则;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规定了包括商品或服务信息真实、商品或服务质量保证、交易规则和格式条款制定,并规定了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电子商务第3方平台有协助消费者维权的义务;在争议解决方面,在适用传统方式基础上,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构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

  “其实在我们国家的立法和政策中,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1个是鼓励创新,另外一个是保护权益。”阿拉木斯认为,草案1方面需要鼓励技术和商业创新、政府治理创新,另外一方面也要重视保护包括消费者、电子经营主体在内的各方的权益,在各种权益保护之间获得平衡。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1日 18 版)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