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建设制造强国需不拘一格育人才

2017-03-04 15:02:41

  据报导,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等部门近日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材发展计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构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材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3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材基础。

  很多网民认为,要使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1方面,必须给技能型人材应有的尊重,创造优势环境,吸引优秀人材加入制造业;另外一方面,必须进1步弥补当前学校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不拘1格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材。

  创造优势环境吸引优秀人材

  “工业4.0要的是高素质人材。”网民“悟-空间”说。网民“钟奇”也表示,近期《制造业人材发展计划指南》《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相继印发,这意味着我国要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材保证。

  据预测,未来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将面临大量的人材缺口。到2025年,新1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和电力设备领域的人材缺口都将超过900万人;高级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材缺口将达450万人;新材料领域人材缺口将达400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材缺口将达103万人;航天航空设备、农机设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3大领域都面临40万人以上的人材缺口;海洋工程设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材缺口将达26.6万人;先进轨道交通设备领域缺口将达10.6万人。

  有网民指出,长时间以来,我国制造业生产1线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顺畅,致使行业吸引力不强。1方面,普通大学虽然门庭若市,但很多“文秀才”毕业即失业;另外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培养了很多学生,但人材结构失衡,很多企业招不到需要的“武状元”。

  网民“7点钟的太阳”认为,应提高技术型人材的待遇,转变社会对技术人材的偏见。为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完善对技术工人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生活福利。

  弥补产学断层以利人材培养

  有网民认为,实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如何培养出适应时期发展要求的人材是关键,当前学校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有待进1步弥补。

  网民“7点钟的太阳”称,当前,亟须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变革的人材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产业发展的各类各层次人材。应当引导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端正办学理念,发挥自己的传统学科优势,科学公道地设置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办好传统工科专业。着力打造几所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培养顶级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材。

  还有网民指出,只有深化“产学研结合”,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转化率,高校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孵化器”。高校应建立起1支与市场结合紧密,可提供包括专利申请、市场开辟等专业化、职业化优良服务的孵化队伍。同时,有效整合政府和企业资源,大力建设包括大学科技园在内的孵化平台,为师生提供低本钱、便利化、1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不断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速度。

  (记者 张小洁 整理)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