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保护古建筑应展现古建原貌拒绝“古今混搭”

2017-04-08 10:06:49

  在故宫勇于拿自己的“背建”来“开刀”的榜样示范下,其他历史名胜古迹是不是也应当主动对自己的“背建”来1次大撤除?

  据媒体报导,故宫博物院自2012年着手对院内彩钢房屋等临时建筑进行整改和撤除,截至2017年3月底,共撤除彩钢房55处,面积达3040.72平方米。根据计划,今年7月底前故宫院内所有彩钢房将被撤除,届时,显现在观众眼前的将是完全的古建原貌。

  临时建筑在很多古建中很是常见,常常承当1定的职能。以故宫为例,多年来陆续搭建的办公用房、文物库房、职工生活用房、经营用房和花房、车库等,本来是文化遗产的附属物。随着时间推移和观念变革,文物保护愈来愈精细化、高标准化,临时建筑存在的隐患遭到更多关注,比如彩钢房使用的是易燃的聚苯材质,1旦着火,就会迅速蔓延,极易酿成重特大事故,因此不能不撤除。故宫是目前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全的木结构建筑群,保障安全就是要做到万无1失,否则“1失万无”,整改和撤除临时建筑的举措值得称道。

  撤除临时建筑,也是对商业利益的舍弃与谢绝。相干报导称,位于故宫乾清门区域的两处彩钢房,1度是记念品商店,生意非常好,撤除以后,有工作人员介绍,“1年最少少赚2000万元”。这只是故宫在此次撤除“背建”中“忍痛”去商业化的缩影。故宫确切不应当成为商业化的空间,它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公共资源,要警惕浓厚的现代商业化遮蔽其本来具有的历史气味。以拆“背”为契机,干干净净地恢复故宫名胜古迹的真实性和完全性,是守土有责的体现。

  由此想到,最近几年来,很多地方历史名胜古迹的管理者或为本身管理的方便之需,或为提高商业开发程度、增进旅游经济发展,兴起1股“古今混搭风”,修建起1批现代建筑,大煞风景地插入到古代建筑群中,显得不伦不类,有的乃至想怎样“插花式”建设就怎样建设,疏忽历史文脉的显现和延续。这是1种严重的管理不善,反应了管理者将历史名胜古迹当做“大工地”“后花园”乃至是“财富源”的思惟。在故宫勇于拿自己的“背建”来“开刀”的榜样示范下,其他历史名胜古迹是不是也应当主动对自己的“背建”来1次大撤除?

  对待古建筑,需要有对原貌的“洁癖”,谢绝混搭乱建。这不能仅靠管理部门的自觉,还应当建章立制,对它们的办公用房、文物库房、经营用房等设施建设予以规范,诸如办公、生活、经营等用房的面积不能超过量少平方米,车库不宜建设于名胜古迹内,古迹周边多少米范围内不得临时搭建,等等。还是以故宫为例,有消息称,临时建筑全部撤除后,除从事古器物、古建筑工作的员工及负责安保工作的员工重新集中安置外,所有行政人员将统1搬出紫禁城,在城墙外复建办公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规矩和边界,历史名胜古迹的原有风采就不会被1步步蚕食。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