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无限物联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与机会

2017-04-08 08:25:55

著名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曾下过1个精巧的定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的身体能力是有限的,而媒介却延伸了它的可能性,每种媒介都是对人类身体有限性的1种延伸方式:广播延伸了听力、报纸刊志延伸了视力,电视则同时延伸了人的听力、视力。循着麦克卢汉预言的轨迹,已迈入互联网时期的我们,对此论断其实不难理解——无远弗届的万维网延伸了我们的肢体、感官乃至精神。通过网络,我们能和地球上任何1个人在瞬间产生联系,也能轻易地取得地球另外一端正在产生的新闻,随着多彩多姿的文字影音资料游历世界、造访众人…

回顾媒介历史,说电视、电脑等装备为“人体的延伸”未免有些牵强,由于从构造上它们大多是固定的,其实不直接地与人的机体产生关联,设计情势也是冰冷机械的。1直到了2007年苹果手机问世情况才产生改变——作为媒介工具的科技产品开始在设计上更加重视人性,体验上看重“直觉化”,重视用户与信息交互时的直接与自然感受。随着手机、平板等进入更多人的口袋,本来作为“中介”而存在的媒介开始变成我们的虚拟“代言人”,代替我们去触摸、去感知,个人的视听感受能力通过网络真正地触控到了全球,在此意义上的媒介也真正成了“人体的延伸”。

003KL5aKgy6G7d4SL9tb7

当人们对可穿着、人机交互这样的概念不再陌生,技术不断进步时,市场对智能化、移动化的产品寻求也被推向了极致。“可穿着装备”从概念走向商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2013年,是可穿着装备井喷并得到肯定的1年,Google Glass、fuelband、fitbit……大牌厂商纷纭推出自己的可穿着装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光是3星的Galaxy Gear上市两个月即突破80万台销量。更值得关注的是,Kickstarter等以鼓励小型创新产品为主的众筹网站在国内外走红,作为“微创新”代表的各式可穿着概念成了众筹项目的主角。智能可穿着装备在历史背景、市场期待、研发热忱等方面都显示出使人期待的潜力!

与电视、广播等媒介装备的功能无异,智能可穿着装备本质上一样是为用户提供获得与显现信息的方式,是彻完全底的“媒介”无疑,只是它作用于人身体的方式更直接,更接近人的生物性。中国From EMKT.com.cn计算机学会可穿着计算学组组长、哈工大可穿着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孝宗曾说过:“可穿着机是人机合1的产物。虽然代替不了人,但可以增能人的能力、感知,令人真的具有3头6臂。”可穿着装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的延伸”。

对可穿着未来的判定,现在为时尚早,但是作为市场检验的标杆,消费者的态度总是决定它存亡兴衰的1个关键指向,基于此,零点研究咨询团体旗下零点远景e动对25⑶5岁的438位城市居民询问智能可穿着装备的基本看法,得到了1些参考性的结论。

生理健康为接受度最高的智能穿着技术

从本次数据回收的结果看,生理健康、安全卫士(环境危险预警)、移动导航、运动管理、物连技术、心理健康、文娱和环境监测是用户最为接受的8大智能可穿着技术,其中生理健康、安全卫士排在前两位,借助智能产品,实现对曾不可监测或是需要借助医疗或其他装备才能完成监测的可穿着技术,最值得期待。(参见附表1)

和“最为期待的智能可穿着功能”相同的是,生理健康和安全监测也是最具有购买潜质的技术。而差异却体现在移动导航、运动管理、物联技术等项上,在期待性方面,它们显示出较强的潜力,但在购买意愿上却大打折扣,有多是这些功能在技术上早已在智能手机、导航系统等装备上实现了,可穿着装备只是在体验的不同,因此愿意单独购买的用户比例更低。

手表和眼镜为最好智能可穿着物件

据调查反馈,手表和眼镜是选择率最高的智能可穿着物件,同时这两样也是国人最常随身佩戴的物件,手链或腕带则居此2者以后。其他饰品类物件,比如项链、戒指、腰带、头饰、鞋子等接受度更低。值得关注的是,这1结果恰巧和此前市面上最受期待的两件智能可穿着产品1致:1个是谷歌出品的Google Glass(眼镜),另外一个是苹果的iWatch(手表),前者已小量面市,而后者仍停留在概念阶段。相比之下,2013年10分热烈的智能腕带却风头不足。这多少反应了用户依然对Google Glass和iWatch有着高期待。科技巨头生产的可穿着产品,是人们最“靠谱”的期待。

可能的蓝海:细分市场见高低

本次调查结果还发现,对城市居民而言,对不同类型的可穿着技术和物品,不同的性别和年龄用户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也许可以给智能可穿着产品开发带来1点启示——细分的、差异化的市场尚待开发。

其1是针对中青年市场的健康腕带产品。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年龄相对较大的用户对安全卫士、环境监测的期待度高于年轻人群,对手表、腕带的开发更受年龄稍大人群的爱好。而且,在腕带或手表上集成安全卫士、环境监测等功能更能够吸引35岁左右的中青年人群。

?女性青睐有安全和心理健康功能的花样设计产品。

相比男性,女性用户对安全卫士(54.3%)、心理健康(42.6%)功能的智能可穿着装备更加期待,也更加愿意花钱购买;在款式造型上,女性其实不拘泥手表、手链设计,如果技术上可行,做成戒指或项链等配饰也何尝不可。

?男性青睐具有导航和运动功能的基本款产品。

相比起来,男性用户对运动管理(50.9%)和移动导航(39.9%)的可穿着技术最为期待,也更愿意为之付费;但是在造型设计上,他们认为简单为好:手表是最稳妥的选择,手链、腕带和腰带为其次。市面上仿佛还没有智能化的腰带产品,有心的商家可以斟酌1下,智能腰带在男用户中大卖也说不定。

其2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细分产品。

?医生或特殊慢性病患者的专业化健康监测产品。

在所有群体中,生理健康管理和监测都是最受关注的,除普通用户外,如果通过医生渠道,向更有健康管理需求的慢性病患者或需要监护的、生活没法自理的病患者推荐使用智能可穿着产品,也许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针对新潮年轻人、专业运动员的运动管理设备。

运动管理一样是遭到高度关注的1项智能可穿着技术,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即使是收入较高的城市居民,也未必愿意为这样的新技术付费;相反,年龄低的,相比起年龄高的用户,对运动管理功能不管是期待度还是购买意愿都表现得更强烈。由此带来的启发是:运动管理类的智能可穿着功能,要想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可以斟酌向专业运动员,和年轻新潮的运动发热友,开发细分产品,比如NIKE的fuelband就是1个很好的榜样。

整体来说,用户对可穿着装备的接受度是较高的,但是对可穿着产品功能和设计的想象受制于技术发展水平,与现有的产品设计思路基本吻合,造型上如眼镜、手表、腕带,功能上如运动管理、健康监测等,都是用户最期待和接受的。

同时,不同生理特点的人群存在需求差异。在男女之间、不同的年龄段之间,对可穿着技术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同1款智能可穿着产品也许很难在大众市场获得广泛成功,未来可穿着产品将显现细分化趋势。这也容易理解,作为最贴近人类身体的装备——可穿着物件的私人性都远远大于之前市面上的所有智能装备,用户对它们的需求与期待也更接近于“生物本能式”,而“生物本能”需求在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体情况的用户之间差异则是普遍且明显的。同时,碍于可穿着装备目前不太亲民的价位,短时间内,除科技发热友外,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或作业于特殊坏境的工作者明显有更强的购买潜力。

回顾2013,并没有1款智能可穿着装备在市场上获得较大的成功,但好评如pebble、流行如gear等可穿着装备仍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是它们目前还远谈不上真实的智能。从2014年CES展会看,可以预感新的1年仍将是“可穿着井喷”的1年,市场需求旺盛,好的产品会更多地出现,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但是,对早已过了概念刺激阶段的智能可穿着装备,在用户接受以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技术、产能和价格的瓶颈。比如,防水、曲面屏、能耗,利用移动手机思惟生产的可穿着装备怎样解决穿着环境中的复杂技术困难?从实验室产品到范围生产,有多远的距离?本钱和售价,如果价格没法亲民,有多少人愿意以1部智能手机的价格购买1块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可穿着智能腕表?也许,今天我们谈论“麦克卢汉的预言”仍为时尚早。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