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辅助?颠覆?“阿尔法围棋”重出江湖带来的追问

2017-03-16 18:42:05

   新华社北京1月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杨骏 黄堃 李宓)60胜,人工智能最新的围棋战绩定格在了这1数字上,唯逐一盘和棋还是由于网络断线。新版“阿尔法围棋”,以Master这个账号,在网站上横扫中韩等国顶级棋手。

   本有风声传出转型到医疗等领域的这个围棋人工智能技术,此次杀了个“回马枪”,再次让人们感到了人工智能迅猛的来势。

   (小标题)不怕电脑记性好,就怕电脑爱学习——“阿尔法围棋”的秘密

   “阿尔法围棋”大胜,意味着人工智能进步速度史无前例。在去年3月的那场“人机大战”中,“阿尔法围棋”以4:1克服李世石,毕竟还是输了1盘,而今年它横扫人类众多围棋高手而无败绩,这进步速度让人惊叹。

   不过探其究竟,究竟是人工智能本身进步速度可畏,还是背后的科学家使人生畏?答案耐人寻味。

   毕竟,围棋这类源自中国的古老游戏难度之高无庸置疑:361个交叉点可以让棋盘上变幻无穷,千古不同局。相比之下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变化较少,曾很大程度上依赖“穷举法”攻占这两个领域的传统人工智能难以“故伎重施”。许多专家原以为,计算机克服围棋职业棋手还需要很多年,没想到现在人类棋手就已没法取得1胜。

   “阿尔法围棋”用到了很多新技术,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蒙特卡洛树搜索法等,使其实力有了实质性奔腾。美国脸书公司“黑暗森林”围棋软件的开发者田渊栋曾在网上发表分析文章说:“‘阿尔法围棋’这个系统主要由几个部份组成:1,走棋网络,给定当前局面,预测/采样下1步的走棋;2,快速走子,目标和逐一样,但在适当牺牲走棋质量的条件下,速度要比1快1000倍;3,估值网络,给定当前局面,估计是白胜还是黑胜;4,蒙特卡洛树搜索,把以上这3个部份连起来,构成1个完全的系统。”

   不怕电脑记性好,就怕电脑爱学习。学会自主学习的“阿尔法围棋”,掌握全球各种对局,去年和李世石对战前就已和自己对弈3000万盘。头几天在网上与各路高手的对战,也是为了通过更多的学习来检测新版本,现在它所显现出的能力,到了不断碾压人类智商,乃至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小标题)与人工智能“对弈”,人类面对的是1堵墙

   “阿尔法围棋”的人机大战,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时期浮想连翩。现今世界,人类已依赖机器的计算与“算计”。从购物网站的精准推送到电视剧的剧情设计,再到无人驾驶汽车中的辨认技术,优化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工智能也可谓无处不在。事实上,“阿尔法围棋”所利用的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已被利用在包括图象辨认、文本翻译、音频/文本处理、面部辨认、强化学习和机器人等领域。人工智能的水平恰恰折射出人类本身的科技发展能力,人类在前进,人工智能也在前进。

   各大科技企业都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谷歌首席履行官皮柴去年10月表示,过去10年,谷歌1直在建立“移动优先”的世界,在接下来10年中,谷歌将转向建立“人工智能优先”的世界;微软宣布组建5000人范围的工程和研发团队,专注人工智能;百度宣布成立独立风险投资公司,为人工智能等下1代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支持……

   在科技类公司1股脑地向人工智能狂奔时,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自己,是不是会提早思考1下未来呢?

   电脑能够克服人脑,与其不受情绪影响的计算风格有关。“阿尔法围棋”最初因克服欧洲围棋冠军樊麾而成名,对与“阿尔法围棋”下棋的感受,樊麾曾这样描写:“我在采访时把它形容为1堵墙,这个墙的概念是甚么呢?就是它不动,你对它发挥的任何压力它都会反弹给你,你对它施加的所有气力,你对它所有的辱骂也好,对它所有的微笑也好,最后全反馈到你自己身上,这是我对‘阿尔法围棋’的感觉。”

   这是否是意味着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人类面对的是1堵墙?而人类1直未摆脱对人脑与电脑双方优劣的关注:机器会比人聪明吗?聪明的机器是不是会控制人类?机器到底挑战的是1个人,还是全部人类?更深1层的追问是,人类众多最优秀围棋手被没血没肉的机器打败了,向来自负于本身智慧的最高级灵长类动物是不是会对自己“万物之灵”的地位产生怀疑?如果连所有顶级高手都输了围棋,下1次人类还将输掉甚么?

   种种喧嚣,正是人类内心的写照。当年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决战中,常被“深蓝”1些出其不意的招数弄得心烦意乱。对抗当中,人们开始感遭到史无前例的压力。其实放松1点看,这类压力未尝不是“左手对右手的压力”?

   那次比赛,人工智能显现了自己“不会学习、只会推理”局限性。现在,人工智能已成为触及计算机、心理学、系统论、博弈论、哲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应当认识到,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绝不是靠“掉线”就可以禁止它获胜这么简单。

   (小标题)辅助还是颠覆,人工智能带来的追问

   许多人在担心,人工智能在充分发展后是不是会对全部人类产生要挟?著名科学家霍金就曾提出过这方面的耽忧。如果有朝1日人工智能掌握了各种重要基础设施和武器系统,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人类面临风险。

   而科幻作家刘慈欣相对乐观。“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有多种可能,最好的前景是人与机器的融会,但目前看来这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障碍,比如目前对人类大脑的科学研究还处于很低级的阶段,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大脑的机制,就没法实现真实的人机融会。”

   科学家1直希望以最简单的办法,保证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要挟。人们最熟习的,莫过于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设计的“机器人3定律”,即每个机器人在出厂时就注入3个定律以防它们失控: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它们必须服从于人类、它们必须保护自己。后来还加入了“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不得因不作为令人类整体遭到伤害。

   美国机器智能研究院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该机构奠基人尤德科夫斯基提出了“友好人工智能”的概念,认为“友善”从设计伊始就应当被注入机器的智能系统中,即使机器智能不断演变,友善永久是它对待人类的态度。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诞生了“社会机器人”领域,研究人员希望设计出能融入社会、能爱、能融入人类家庭的机器人。未来学家认为,随着人工智能领域愈来愈多的投资来自民用商业部门,“友好人工智能”有巨大的商业发展前景。

   (小标题)人与人工智能融会,或许是未来之路

   “如果不能克服它,就让它成为自己的1部份。”让超出人类能力的机器成为人类“外挂”,是很现实的选择。

   “肌肉与机器融会”,这个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任负责人、著名扫地机器人公司iRobot的首席技术官布鲁克斯提出。他预计到2100年,平常生活中将到处是智能机器人,“但我们和机器人不是分开的,我们将是部份机器人,并且和机器人是连接的”。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著名学者莫拉维克认为,人类终究可能变成自己创造的机器人本身,人类可能通过手术用晶体管取代大脑的每个神经元,完全抛弃血肉躯体,终究成为将个性特质编码贮存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身体的存在成为超级计算机中的电子活动,这类技术或在22世纪成为人类的1种选择。

   对独立的能自我思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充分斟酌过。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奠基人加来道雄表示,人工智能的重点目前还在由人或程序遥控的机器上,“没有人,它们就是1堆无用的垃圾”。

   事实上,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测试,是1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不论是它的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还是它那些带有根本性的思考和创新,都是人类对本身的不断认识和挑战。

   从这1点看,这场超乎棋盘上输赢的大棋局,未完待续。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