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总结经验,探索发展模式和路径,深入持续开展诵读

2017-06-18 08:34:18

  2017年4月8日至9日,“经典朗读210年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尼山圣源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反思与展望:经典朗读210年”为主题,会议分为开幕式与学术会讲和分组讨论。研讨会旨在总结210年经典朗读的经验,回应社会各界对经典朗读的争议,探索未来经典朗读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

总结经验,探索发展模式和路径,深入持续开展诵读

“经典朗读210年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尼山圣源书院召开

  自1996年山东南大学学部份师友在山东南大学学发起经典朗读活动至今,已过去210年,这期间,上千名驻济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经典朗读活动中来。210年来,经典朗读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没有影响到有影响,1步1步茁壮成长。作为经典朗读活动的发起人,山东南大学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伴随经典朗读1起成长,收获大于艰辛,喜悦大于哀愁。“某种意义上说,我办这个活动不是为了教育他人,而是为了教育自己,我在这个进程中和1批又1批的年轻人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收获了1种喜悦,1种感动,也收获了1种精神境地的提升。经典朗读活动从1996年开始,那时的国学没有现在热,那时的经典朗读也不被很多人接受和理解,很多人对朗读冷言冷语。现在,那种声音非常少了,经典朗读伴随着民族的兴旺发达1同走向了繁华兴盛,这是很值得欣慰的。”颜炳罡说。

  210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逐步回暖,从少儿经典朗读,到各种学堂、书院、私塾等蓬勃发展。这场史无前例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社会上特别是学术界对国学热、对经典朗读的争议也日益剧烈。在争议中,有1种声音认为朗读经典是走情势,是复古。对此,齐鲁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曾凡朝说:“有这样的声音很正常,现在可能有人确切在复古,他们朗读经典不是为了真正掌控经典的精神,他们在情势上做的过分了1些,这类观点的存在有益于我们更好的反思本身。”他表示,浏览经典应当抱着1颗诚敬之心,对当下生命,对他人生命,对自然生态抱着1份关怀之心。“带着美好的感情,带着对生命的关注,带着对圣贤经典的诚敬之心延续不断去做,让浏览者的生命愈来愈美好,让浏览者的家庭愈来愈和谐,让浏览者的社区生活愈来愈美好。我相信,这样下去不同的声音会愈来愈少,只重视情势的人也会愈来愈少。”

  经学代表1种伟大的精神传统,其根本主旨在于让人们学会如何“成人”。朗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如今朗读经典却出现了很多乱象,许多称不上经典的作品,乃至1些怪力乱神之作也被当做经典来朗读。对这类乱象,颜炳罡分析说:“国学热的春季来的很忽然,很多人不论本身有无朗读资质,有无深入了解国学,都打着国学的名号进行国学的推行推介、办学习班。由于大家对国学都不了解,因而,伪国学、假国学、怪力乱神的现象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师也就出现了。”颜炳罡认为,因果报应、宗教化的东西不能当做经典来推行,普通大众应当读的是孔子的6经到7经、9经、101经、103经,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经典。“道教经典是道教信徒读的经典,佛教经典是佛教信徒信奉的经典,这些经典都不能成为全民族共同教化的经典。经典是常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这些是我们生活中的常道。经典不是把人培养成教徒,教化国民要把含藏着中华优秀美德的典籍,把儒家那种中华文化基本典籍作为1种经典。”

  “儿童读经”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1个侧面,在几10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1系列的争鸣。在本次研讨会上,河南京大学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炎峰对“儿童读经”产生的争鸣及问题谈了他的看法。在他看来,关于儿童读经的争鸣主要体现在3个层次。“第1个层次争辩的焦点在于该不该读、要不要读。该不该读经典?要不要读经典?这是1个关键问题,也是1个立场表达的问题。第2个层次争辩的焦点是怎样样读经典的问题。这里面牵扯到怎样样选择经典,怎样样理解经典,怎样样利用经典对儿童进行教育。这是1个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中层认识方面的问题。第3个层次争辩的焦点在于我们为何要读经典?经典的本质是甚么?在历次的争鸣中,这3个问题反应的情势是不1样的。”对为何要读经典,赵炎峰认为这要从两个层面来回答。“第1要从经典本身和经典所在的时期,经典对现代生活,对价值观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他说读经活动在古代有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读不读经、怎样读经这样的问题在古代不是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出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断层。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很大1部份是1种跟风式的,在这类情况下,如何从价值观层面,从经典本身的文化使命、历史使命,包括它内在的魅力层面来论述经典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典的现代价值,经典对时期问题的回应,经典对现代人情感的维系和寄托这个层面现在也有很多人在探讨,我认为有进1步深入的必要性。”

  朗读经典要讲求方式方法,要结合本身的特点和浏览习惯。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朗读经典?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院教授林安梧认为,经典朗读应当分年龄、分阶段,要久长延续,老实读经。“儿童接受能力有限,应当以听为主,成年人可以组建1些类似微信群1样的小团体,团体成员轮番带读。朗读经典1定要读多、读快、读精,每天挑两3章内容精心去读,要老实读经,老就是要延续,实就是要落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代波结合大数据时期的传播特点和浏览习惯,从3个方面提了他的看法:“利用手机和其它移动装备展开移动学习,在山上、在船上、在等公交时、在公交车里都能随时随地学习经典,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是第1个方面。第2个方面是碎片化学习,把经典碎片化,分割开来,利用移动装备,根据自己的时间快速化、瞬间化学习,方便公道的取得对经典的启发。第3个方面是微课程、个性化学习。通过专业学习,把经典拆解成1段1段的文字,对拆解的内容进行讲授。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配套,实现1个量化自我的学习。”“经典浏览大众化是1项宏大的事业,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移动化、碎片式的学习才能实现。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朋友圈、学生圈推送,把经典碎片化、微课程化,让这些经典成为有机的小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大众去接受它、消化它。”陈代波说。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大力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见的出台让广大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业的人们深受鼓舞。“中央两办这个文件非常好,实际上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是由于我们的生命没有安顿,我们的价值标准出了问题。两办文件的出台,对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未来构建来讲都是恰逢其时。要怎样去落实这个文件?我作为1个学人,首先要从学人动身,承当起1个学人应当承当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浏览经典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担当,让自己过的更好1些。然后由己及人,在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家人,自己身旁的人群中不断蔓延。”曾凡朝说。

  作为经典朗读活动的发起人,颜炳罡结合两办意见和经典朗读活动210年经验,谈了他对经典朗读活动的的未来计划和假想:“下1步,我们要把乡村儒学延续发展下去,让乡村儒学真正成活,让新乡贤阶层在乡村突起,让他们成为传承中华丽德的示范者,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我们的经典朗读活动真实的发挥作用。”“我1直有1个理论,叫做“3堂建设”,每个家,不管在农村还是在社区,都应当建1个中堂。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有中堂的,中堂两边是1副对联,中间可以是孔子像,也能够是1幅山水画,前面供奉着1个香案,这是1个神圣的空间。中堂是我们家里1个非常庄重的场所,是教导孩子、开家庭会议的1个重要场所。再1个是要建立学堂,这个学堂可以叫乡村儒学讲堂,也能够叫社区儒学讲堂,这是1个寓教于乐、共同学习、相互商讨、相互砥砺、相互交换的场所。第3堂就是要建立1个礼堂,中国是1个礼乐文明的国家,礼堂可以和学堂融为1体,这个地方可以成为大家从事婚丧嫁娶的1个公共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有了载体,有了情势。这是我的基本想法,我把它归结为“3堂建设”。”颜炳罡说。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