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无限物联

智慧城市资本“圈地年”:政企共同关注“信息孤岛”

2017-05-06 02:49:07

20151231035118_e0b96a68f344b72cc30d9bd3881c5b58_1

如何参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央企、地方国企和正在风口上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各显神通,全部2015年就是他们的“圈地年”。

“如果20年前我来提这个,肯定没有这么多人来听。”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刚刚闭幕不久的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感慨智慧城市的热度。他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20余年,1直关注城市信息化。

如其描写,智慧城市是近两年最热的概念之1,广义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覆盖了大多数行业,很多企业都瞄准了这1蛋糕。

2015年,国家发布第3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全国共有50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试点。各行业巨头、创业企业均在各地开始布局。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资本“圈地”、传统企业转型,甚是热烈。

智慧城市基础:政企共同关注数据治理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技术之1,数据治理与大数据平台建设,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数据治理同样成为过去1年中,企业和政府最关注的话题。

对政府而言,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打破政府数据孤岛,是建设智慧城市,实现智慧政务的必要条件。最近几年来国务院的许多文件中,智慧城市都有被专门提及,各地政府也不断在推行落实相干的政策和计划,1整套围绕智慧城市的政策和体系设计正在不断出炉。

纵观2015年,中央提及智慧城市的数次文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越发清晰,要求逐步具体,对数据治理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加深。

从年初国务院《关于增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养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印发,到8月《增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领》的出台,再到12月底,时隔37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称,“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利用。”

中央屡次强调,带来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曾在1次公然论坛流露,目前多个部门提出智慧城市相干试点,“政出多门”,包括9个测绘局试点、15个工信部中欧合作试点、18个旅游局智慧旅游试点、20个科技部与国标委试点、26个交通部智慧交通试点、39个工信部和发展委“宽带中国”示范城市、80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288个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597个智慧城市相干试点。

广泛试点的各地方政府,在过去数年间积累了大量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会期间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中有4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1定要解决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同享;同时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建造同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辽宁本溪作为国内34线重工业城市,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样本。其副市长曲刚总结,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将信息孤岛全部打破,实现跨界融会、无穷链接。为此,本溪建立了1中心3平台,分别是数据中心,和市民、企业、扁平化决策3个平台。通过1中心3平台的建设,帮助完玉成市37个部门中30个部门数据全部接入,实现86%的数据利用。

与政府更多关心数据开放情势和手段相比,由于触及到数据价值归属,企业则更关心数据权属问题。

神州数码董事主席郭为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挑战,是从法理上定义清楚数据和数据相干的1系列关系,也可简单称之为数据治理。围绕着数据主权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如何交换价值体系等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1个清晰明晰的法律界限,实际上包括智慧城市,数据开放,都是没有根据的,会带来很多麻烦。

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采访发现,在政府数据的治理与使用上,部份走在前面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开始公私合作的探路。但其权责属性问题,至今仍有争议。

巨头圈地年:数据企业争取行业话语权

如何参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央企、地方国企和正在风口上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各显神通,全部2015年就是他们的“圈地年”。

这些企业全国各地划分地盘,跟地方政府签战略框架协议;1些传统IT企业,也在各地争取相干基建项目,更有传统IT企业完全转型做智慧城市服务商;部份新兴的大数据企业一样跟各地政府广签协议,他们则主要瞄准政府数据开放运营。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产业,已诞生了包括智慧城市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智慧利用提供商等在内的全部生态链条。

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最高调的莫过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截止到2015年底,腾讯已与国内28个省分展开合作。阿里方面曾表示,2015年底前拿下50城。

手握微信和QQ两大社交利器,腾讯目前的智慧城市业务,更多聚焦在智慧城市全部体系的终端,也就是面向市民的智能利用上。如何整合当地政府与企业在市民生活移动服务上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将微信和手机QQ打造成为连接智慧城市服务与利用的入口,是腾讯在与许多地方政府的合作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在腾讯看来,智慧城市应当融入更多互联网因素。依托终端用户平台连接产业链各方,将发展方向设定为公共服务、管理运营和智慧产业3大方面。

腾讯副总裁江阳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腾讯的终究目标,是要“通过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合作,建立1个长时间可延续发展的1个互利共盈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与强调“连接”的腾讯不同,2014年以来,一样在各地疯狂圈地智慧城市的阿里,由于同时具有触及智慧城市终端与构架两大领域的优势产品,支付宝和阿里云,则在这场圈地运动中更多的表现出终端连接与技术架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思路。

乱象种种,建立标准能否药到病除?

但是,即便政商各方都在为智慧城市的火热贡献气力,但在基础设施的薄弱,数据治理的困难,资金匮乏和行业规范、标准的滞后等诸多缘由作用下,过去1年间,各地智慧城市项目的制定、推动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多问题。

“很多地方做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机房建得很大,装备没有多少;或装备买了很多,上面没有数据;或数据运行很多,地方部门和相干企业却没有开发利用的权利。”2015年末的中关村大数据+智慧城市论坛,西北某智慧城市试点市的官员如此感叹。

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是核心。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大多数地方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是以技术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而进行,应当改成问题导向,需求驱动,从老百姓的需求动身,满足信息时期政府“情况说清,管理落实,服务跟上”的治理要求。

即便在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动作频频,大范围投身智慧城市圈地运动后,与之合作的1些地方,智慧城市仿佛也没有出现跃进式的进展。某互联网企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流露,目前与政府签订的1些合作项目,实际上进度其实不大。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是很多人认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可行之道。但是,标准什么时候建立、如何建立,才能真正满足现阶段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干讨论也1直存在。

1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遍地开花,很多人反应落地难,不排除有部份政绩工程,呼吁有参照系或行业标准。

据流露,2016年,国家标准委将会同相干部门组织展开整体评价及3⑸个分领域评价工作,发布年度评价的结果,并逐渐扩大分领域的评价工作,到2019年推动展开智慧城市综合评价工作。

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侧重利用创新,正处在探索和摸索的阶段,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利用才刚刚起步,如果做强迫性统1标准,会限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会致使标准快速落后市场利用。

深圳1位专家告知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现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利用都在创新和蛮横生长,通过市场占有率,范围化利用,会逐步构成市场标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对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统1评价标准,也没有必要要求各地都是1个模板,可以由管理部门组织制定1个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但是不作为强迫性要求。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