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英媒称中国在天宫二号测试电磁引擎 可70天抵火星

2017-01-27 04:48:34

  据《科技日报》近日报导,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完成了全新的EM引擎的实验,并且发表了论文论证。但是中国却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英媒称中国在天宫二号测试电磁引擎 可70天抵火星

资料图:由罗杰·肖开发测试的EM引擎

  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简称,指的是1种全新的驱动方式——电磁驱动,由英国工程师罗杰·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传统引擎,EM引擎有着洗心革面的进步。

  此次中国在这项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引发了外媒极大的关注。据英国《逐日邮报》(Daily Mail)12月20日报导,中国已开发出了低轨道太空测试装备,目前安装在了天宫2号上进行测试。

  《逐日邮报》预计,如果EM引擎能够成功投入实际应用,人类可以在10个星期内抵达火星。而目前根据NASA估计,当使用传统火箭的时候,从地球动身前往火星的单程“旅行”大约是6到7个月。

  相比起来,美国的装备目前还只能待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毫无疑问的,中国目前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英媒称中国在天宫二号测试电磁引擎 可70天抵火星

想象中设备EM引擎的太空飞船

  以下为文章原文:

  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简称,指的是1种全新的驱动方式——电磁驱动,由英国工程师罗杰·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目前中国在此项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

  引擎原理大致是:用电力在密闭的锥形腔内产生微波,微波在腔内来回反射,在两端产生的推力差便可作为飞行器前进的动力,太阳能提供电力来保持微波的运动。

  EM引擎再次吸引了航天迷们的眼球。

  这1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经过同行评审的EM引擎(EM Drive)论文。评论称,这表示其实验结果和全部论证进程都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认可,意义重大。这篇题为《真空中对来自闭合射频腔的脉冲推力的丈量》的论文已发表在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期刊上,并于12月印刷出版。

  “各国科研机构近几年陆续展开了对EM引擎的1系列长时间、反复的实验,这次NASA发表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是再次确认了该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讯卫星事业部陈粤博士告知科技日报记者。他也首次表露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在EM引擎研发上的最新进展。

  2000年左右,英国工程师罗杰·肖耶提出EM引擎这1概念时就饱受质疑,由于它仿佛违背了牛顿第3定律。火箭升空需要推动力,但是,EM引擎的外界没有任何作用力,“平空”产生了前进的推动力。

  罗杰·肖耶等人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其产生推力的原理,但均未被广泛认可。正因此,这1听起来就很玄幻的技术很长时间没有引发主流学术圈的注意。直到中国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杨涓教授开始跟踪这1技术。公然资料显示,从2008年开始,杨涓将该技术引入正规学术领域展开研究,发表了关于EM引擎及其相干实验的论文。

  尔后,广为人知的是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专注于前沿推动技术的研究团队“鹰工厂”的实验结果。他们对两台推动器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验,并于2014年6月4日将实验结果以论文的情势在AIAA第50届联合推动大会上发表。实验数据显示,在28瓦微波功率的作用下,产生了30—50微牛(1毫牛=1000微牛)的推力。

  因当时其实验条件并不是真空, 这篇文章曾遭到外界质疑。此次最新发表的论文,正是该团队完善实验后,在真空中完成的推力测试的结果。数据显示,在最大80瓦的微波功率输入时,最大测到推力约124微牛。相比之下,一样是无工质的太阳帆,每千瓦只能产生6.67微牛的推力。

  “除NASA,国际上还有几个团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罗杰·肖耶本人,美国Cannae公司,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德国这个团队2015年也发表了1篇会议论文,结论跟NASA的类似。”陈粤说。

  陈粤团队从2010年开始正式展开EM引擎研究。该团队依托经典电磁场理论分析和计算,展开了推力器腔体设计。通过分析计算,研究人员认为该推力的产生,来自电磁场在特定设计的谐振腔体里产生的不均衡散布,因此该技术不需要传统工质,实际上是使用了电磁场对物资的作用力,也符合经典力学定律。

  “我们已研制成功几种规格的多台原理样机,建立了实验验证平台,完成了毫牛级微推力丈量实验,通过几年来的重复实验及相应的干扰因素排查实验,确认该类型推力器的推力存在。”陈粤介绍,他们已完成了可用于飞行实验的实验装置研制,正在展开在轨验证。

  “这项技术目前处于原理验证阶段的后期,后继目标是使该技术尽快在卫星工程领域实际利用,但还有很多攻关工作要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讯卫星事业部总设计师李峰说,目前原理样机体积大,推力较小,需要特殊的工程方法,优化腔体设计,提高腔体品质因数,减小消耗,将微波能量更有功效于产生推力。目前测到的推力是微牛级至毫牛级,最少要提高到百毫牛级乃至牛级才能用于卫星的姿控、变轨等工作。

  他具体解释道,从原理验证到工程利用,还需解决目前原理样机推力小、推功比低、推力器难以长时间稳定工作、推力器布局、利用策略等1系列工程问题,如果这些工程问题都得以解决,EM引擎的工程化利用将使航天推动技术产生跨代式奔腾。这些技术问题,虽然有很大难度,但是在工程上是可以解决的。

  李峰流露,陈粤团队依托国家相干项目支持,正在展开工程利用的关键技术攻关,争取5年内实现工程利用,“我们已调集了微波、结构、热控、电力电子、星载电子系统等相干专业气力,全力来做这件事,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有信心做成。”

  据报导,NASA下1步也将展开太空实验,记者就此相干问题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时还没有收到回复。从与NASA关系密切的美国Cannae公司官网可以看到,该公司已启动了EM引擎技术的飞行实验计划,计划于2018年发射1颗6U立方星验证该技术。 (记者 操秀英)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