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狂欢还是泡沫

2017-03-08 06:04:45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春节红包大战中,首次加入厮杀的花椒直播平台发出1亿元红包,为花椒直播赚足了流量,也将大众的眼光再次聚焦于2016年兴起的网络直播平台。

去年被称为我国的“直播元年”,竞相涌入的风投资本1度将网络直播推向“风口”,网络直播平台已悄然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1部份。

网民的狂欢盛宴

沈阳人汤浩然在北京某国企工作,独自在异乡生活的他在手机里安装了6款直播软件。每天下班回到家,他就会轮番打开不同的直播软件。“吃饭的时候看美食直播,饭后看体育直播,睡前看游戏直播,春节还用花椒直播抢了100多元红包。”网络直播已深深渗透到了他的平常生活中。

像汤浩然1样热中于网络直播的人其实不罕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范围到达3.44亿,占网民总量的47.1%。其中,演唱会直播、真人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等4大直播类型的用户使用率为15.1%—20.7%不等。2016年网络直播市场中,月活跃直播用户高达1亿户,用户总数较2016年6月增长1932万,增长势头强劲。

屏幕外是用户的沸腾,屏幕里是主播的狂欢。24岁的文静是1名主持人,去年8月,文静正式成为映客直播的注册用户,经过约1周的“潜水”,文静也变身为1名网络主播。

1部手机、1个麦克风——直播的本钱极低,回报却可以很高。据文静流露,她最多曾在直播的1小时里提现近300元人民币,而经过专业包装的职业主播乃至能年收入近千万元。

谁为网络直播买单?

网民“狂欢”的背后,是正在突起的新型粉丝经济。

2014年,于志超利用网络直播红利,在沈阳打造了1家网红孵化基地。据于志超介绍,他的“造星工厂”专门为YY、花椒、酷狗繁星等直播平台输送主播,目前,其“包装”的主播高达上千人。

“人气主播在直播时有超过5万人在线观看,鲜花、游轮、豪车……只要主播开播,就有大量礼物向主播‘砸’来”,于志超说,这些礼物可以直接转化为现金,成为主播和直播平台的收入来源。

广大受众为什么乐此不疲地为网络直播买单?在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副教授陈鹏看来,“买单”是网友进行个人情感宣泄的1种方式。“直播拉近了网友和他人的距离,通过送礼,网友取得与此前很难接触到的人的互动,为本身赢得更多的存在感。所以网络直播备受追捧。”

“网民‘狂欢’折射的是粉丝经济的转型升级。”陈鹏表示,在过去,明星只能通过其演艺作品取得的票房和收入,间接感知粉丝。而在直播平台中,网友的互动和打赏让明星直接感知粉丝,粉丝经济变现路径大大缩短。因此,不止是“网红”,愈来愈多的明星也加入主播行列,粉丝经济反过来又助长了直播行业的发展。

直播市场未来几何?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发展到高端形态的产物,它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直播行业也有自己的发展周期,经历快速发展后,直播将成为1种常态,网民也将逐步丧失新鲜感。”陈鹏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型网络直播平台已突破300家。但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大部份直播平台并没有鲜明特点,直播内容也显现同质化趋势,很难引人关注。

伴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播平台低俗化问题也层见叠出。去年,国家网信办颁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管。目前,3万多个背规账号和近9万间直播间已被“封杀”,网络直播行业面临着新1轮洗牌重组。

“靠‘脸’吃饭的直播绝不是久长生意。”于志超认为,要避免直播产业变成1场泡沫,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生存法则,“只有在遵照法规和严守底线的条件下,不断创新直播情势、优化直播内容,才能将网络直播发展为有生命力的IP资源”。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