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读经不能盲目,要有所筛选,立德树人

2017-06-02 13:00:16

读经不能盲目,要有所筛选,立德树人

  现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经典教育”为主流的。私塾多标举“读经教育”,学校多展开“经典朗读”,另外还有“经典海读”、“经典素读”、“经典吟诵”等说法,总之是在用经典做教育。

  经典是那些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最具代表性的,最完善的作品。经者,常也,所谓“经”,就是永久真谛。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经”为“恒久之至道”(既是永久真谛,即颠扑不破,字字珠玑句句真谛)、“不刊之鸿教”(1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永久真谛和绝对真谛写成书,就叫“经”。“典”是会心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论语》、《老子》、《金刚经》。还有1些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4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千7百7103部、2万零4百2107卷。经学蕴藏了丰富而深入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份,也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华5千年的文明发展诞生了许多经典,虽然数目繁多,但其实不是所有的经典都能被当做大众经典来读。不久前,山东南大学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就曾在“经典朗读210年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因果报应、宗教化的东西不能当做经典来推行,普通大众应当读的是孔子的6经到7经、9经、101经、103经,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经典。经典是常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这些是我们生活中的常道。经典不是把人培养成教徒,教化国民要把含藏着中华优秀美德的典籍,把儒家那种中华文化基本典籍作为1种经典。

  经典代表1种伟大的精神传统,其根本主旨在于让人们学会如何“成人”。读经不是为了简单记忆,而是为了领悟哲理,传承文明。读经要讲求方式方法,要结合本身特点和浏览习惯进行。关于如何读经,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院林安梧和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代波两位教授都曾提出过1些建议。林安梧认为经典朗读要分年龄、分阶段,儿童以听为主,成年人组建微信群等小团体,团体成员轮番带读。读多、读快、读精。要老实读经,老就是要延续,实就是要落实。陈代波说的更具体,他从3个方面提了建议:其1是利用手机等移动装备展开移动学习,在山上、在船上、在等公交时、在公交车里都能随时随地学习经典;其2是把经典碎片化,分割以后碎片化学习;其3是通过专业学习,把经典拆解成1段1段的文字,对拆解的内容进行讲授,微课程、个性化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尊重中华文化的固有结构和传统教育的固有次第,提倡有学理、有体系、有传承、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想通过读经1步登天是投机取巧,绝不会成功。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健顺就曾批评过当前的经典教育,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像现在这样,1个大课堂集体统教共学,本身就是背背中华文化精神的,它传下去的,只能是1批用中国概念表达的西方文化。在批评过经典教育现象以后,他也对如何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读经提了4点建议:第1,尊重中华文化的固有结构,依照德、礼、蒙、小、体、艺、用的顺序次第展开教育;第2,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的方法展开传统文化教育;第3,向前走,现在读经停留于简单地读读读,不适合;第4,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

  读经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培养格局,读经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读经要理解中华文化精神,要把精力放在理解上,而不是背诵上。读经不能盲目,要挑选出贴近今天生活的经典去读。只有这样,读经才能真正有价值,成心义。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